七一路提升改造后恢復雙向全幅通車。本報記者 李旭光 攝
閱讀提示
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商業(yè)地標。提示提到北京,你會想到王府井;提到上海,你會想到南京路;甚至提到鄭州,你會想到德化街……
那么,提到許昌,你會想到哪里?相信七一路是許多“老許昌”的首選。
七一路,繁華的商業(yè)街,曾經的“長安街”。街道兩旁商鋪林立,許昌人愛逛的胖東來時代廣場更是為這條街增添了不少人氣。
70多年前,七一路是一條小土路,還有一個土氣的名字——“土城街”。時光飛逝,今朝的七一路成為活力四射、商業(yè)“明星”云集的繁華大街。省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到“胖東來”,市委、市政府提出要讓“商超紅”變成“滿城紅”。那么,經過提升改造后的七一路,將更加整潔、通暢,進一步滿足游逛胖東來時代廣場顧客的出行需求,改善中心城區(qū)的居住條件和居民的生活品質。
黨政機關聚集,被譽為許昌“長安街”
據(jù)1993年《許昌市志》記載,民國年間,許昌城內僅有衙前街至南關一條馬路。此路于1914年修建,用石塊鋪地,1921年翻修一次,至1949年,因年久失修,石塊無存,與其他街道一樣,成了坎坷不平的土路。
許昌文化界知名人士李彬凱先生寫作的《蓮城賦》一文,有幾句描寫過去城區(qū)環(huán)境的順口溜:“一條大街路不平,七家煙廠三家停;八輛汽車燒柴炭,城里處處是臭坑?!逼渲?,“一條大街路不平”說的就是原來的七一路。
1953年以前,七一路只是一條小土路,西到南關大街,東到文峰路,被稱為“土城街”。1953年,群眾義務修筑了車站路(現(xiàn)七一路西段),為灰渣結構道路,七一路延伸至許昌火車站。到了1958年,七一路鋪上瀝青,成為許昌市區(qū)第一條柏油路。
這條路之所以叫七一路,是因為這里曾是許昌地區(qū)黨政機關聚集地。市委、市政府、許昌軍分區(qū)原來都在這條路上。老市委辦公大樓原來就在清華苑小區(qū)內,市政府家屬院里的行署花園原來是老許昌地區(qū)政府辦公大樓。它是一座4層高的仿蘇建筑,非常氣派。
隨后的數(shù)十年里,七一路被人們稱為許昌的“長安街”。2002年,市委、市政府搬遷到了東城區(qū)建安大道上。
8月30日,在七一路南側的市政府家屬院里,76歲的趙女士和幾個老姐妹坐在樹蔭下的長椅上聊天兒?!拔?973年從漯河調到許昌工作,在這個家屬院住了49年。起初這個院子里都是瓦房,后來建起了樓房。這些年七一路的變化太大了……”趙女士說。
如今,在市政府家屬院內,還能看到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市政府禮堂,當時是許昌專區(qū)機關食堂的一個餐廳,1970年以后改為禮堂。該禮堂有兩三層樓高,室內可容納上千人。1986年,許昌撤銷地區(qū)改為地級市,原市政府禮堂就成了每年人代會的主會場。除了開會之外,這里還為群眾免費放電影和進行各種文藝匯演。
正對著火車站,地理位置優(yōu)越
七一路與南護城河平行,西頭正對著許昌火車站。
“建設路所在的位置,就是昔日的南城墻?!痹S昌市民張軍站在曹魏古城南城門前,望著車水馬龍的建設路和碧波蕩漾的護城河說。
許昌的城墻歷史悠久。據(jù)1993年出版的《許昌縣志》記載:“唐代曲環(huán)衛(wèi)陳許節(jié)度使兼許州刺史時,修筑土城,并導潩水注入護城河。”然而,當時的城墻風貌無任何史料可查。明嘉靖時,許昌護城河基本形成,城垣經過修整,“許州城周圍九里一百三十九步,高三丈一尺,廣一十丈一尺”。這是關于許昌城墻目前有清晰記載的最早史料。
1904年,京廣鐵路全線通車后,鄰近火車站的土城街(因緊鄰外城土城墻而得名)繁榮起來,飯店、旅社逐漸變多,遠近商賈多留宿于此。
不少“老許昌”都記得七一路兩旁的法國梧桐。這些在1957年栽種的法國梧桐,經過數(shù)十年的生長,高大茂密,遮陽擋雨。
“七一路拓寬后,就栽上了當時國內大城市流行的法國梧桐。法國梧桐屬于高大落葉喬木,樹冠大、葉片大,遮陽效果好?!奔易∈袇^(qū)七一路的市民李兆宇對綠樹成蔭的昔日景象記憶猶新。他說,七一路兩旁的法國梧桐長勢不同:路西段尤其是火車站、汽車站附近商戶多、人流量大、土質不好,所以法國梧桐長勢不太好,而且出現(xiàn)了人為損壞的現(xiàn)象;路東段尤其是許昌軍分區(qū)原址兩側的法國梧桐長勢喜人。其中,許昌軍分區(qū)原址大門旁的一棵法國梧桐最為高大,一個成年人伸出雙臂都抱不過來,算得上七一路法國梧桐的“元老”。
隨后,記者查詢相關資料了解到,1995年,七一路兩旁的法國梧桐被全部砍伐??撤サ脑蛞环矫媸欠▏嗤┑闹θ~擋住了七一路沿街商戶的招牌,粗壯的樹干擋住了顧客的視線;另一方面是有些人認為這種樹長有小毛球,上邊的毛被風一吹會進入人的眼睛,有的人還會因此產生過敏反應。除此之外,法國梧桐枝繁葉茂,一刮大風很容易造成停電,給城市供電和七一路沿線的居民帶來不少麻煩。
時光流轉。隨后,七一路又經歷4次提升改造,先后對人行道、行道樹、綠化帶、護欄、沿街門店、門頭招牌、路燈等進行提升改造,使之越變越好。
商鋪云集,變身繁華商業(yè)街
因為緊鄰許昌火車站,七一路發(fā)展商業(yè)有著得天獨厚的優(yōu)勢。
記者從1990年編印的《許昌市地名志》中看到,1968年,我市在繁華的七一路西段建起了兩層樓高的七一百貨商店。
1986年10月,七一百貨商店建起了三層樓,并改名為七一百貨商場。商場面向七一路,背向大同街,南北兩側各設有大門,門楣上書金色的“七一百貨商場”幾個字。門框、房檐飾人造大理石,墻面鑲馬賽克,蔚為壯觀。
七一百貨商場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,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。該商場一、二層為營業(yè)廳,大廳內鋪有水磨石地面,設有組合吊燈和鋁合金玻璃柜臺貨架。商場內有針織、棉紡、鞋帽、五金、文具、食品、花卉、服裝、小百貨、家用電器等商品,經營品種常保持在7500種以上。
南關大街和七一路交叉口被“老許昌”稱為“崗樓”,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許昌的商業(yè)中心,附近分布著人民商場、七一百貨商場等大型商場,一度是許昌人購物的首選之地。
七一百貨商場東南方,與之僅一路之隔的是人民商場(曾為胖東來電器所在地);西北方約1公里處,又有許昌百貨大樓(今胖東來大眾服飾)。3家商場在競爭中不斷發(fā)展,形成了“南關商圈”。
20世紀90年代后期,與七一路相交叉的南關大街接連開設了大興齋商場、天都商廈、東亞商城及芙蓉輕紡城等商場。如今許昌人愛逛的胖東來生活廣場,就是芙蓉輕紡城所在地。
2009年,七一路與六一路交會處的胖東來時代廣場開業(yè),成為我市又一個“商業(yè)地標”。
2016年11月8日,“許昌市七一路電子數(shù)碼特色街”正式被授牌為“中國特色商業(yè)街”,成為我市首條“國字號”商業(yè)街。
一條路的變遷,一座城的記憶。從黨政機關聚集的政治中心到繁華的商業(yè)街區(qū),從小土路到兩車道、四車道再到六車道,七一路的每一次變遷,都記錄著許昌城的發(fā)展與蝶變。
編輯:趙 欣 朱 琳 校對:王 嬋
責編:肖 濤 終審:劉力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