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9-09 16:23:16 來源: 許昌晨報 作者: 本報記者 黃增瑞
我要分享:
許昌茶文化愛好者一起交流茶文化。資料圖片
核心提示
北宋文學家蘇軾在《寄周安孺茶》中寫下“賦詠誰最先,厥傳惟杜育”時,或許未曾想到自己筆下魏晉時期的“杜圣”——杜育,會成為連接許昌古今茶文化的“精神紐帶”。
在這片承載著許由隱逸風骨、建安文人豪情的土地上,許昌茶文化歷經(jīng)千年沉淀,孕育出了“老紅湯”“蠟梅花茶”等獨特茶品,將許昌人的高潔、舍得、擔當精神融入茶湯,成為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印記。本期《人文許昌》,讓我們通過杜育的《荈賦》,一起了解一下許昌的茶文化。
《荈賦》是我國最早歌吟茶事的詩賦
《襄城縣志》記載:“杜育,字方叔,襄城人,三國魏文帝時尚書杜襲之孫。與當時著名文學家潘岳、左思等齊名,號稱‘金谷二十四友’之一。自幼聰敏,風姿俊美,頗有才藻,人稱‘杜圣’。著有文集二卷。其中《荈賦》,為我國最早歌吟茶事的詩賦類作品。”
《荈賦》全文如下:“靈山惟岳,奇產(chǎn)所鐘,厥生荈草,彌谷被崗。承豐壤之滋潤,受甘霖之霄降。月惟初秋,農(nóng)功少休,結(jié)偶同旅,是采是求。水則岷方之注,挹彼清流;器擇陶簡,出自東隅;酌之以匏,取式公劉。惟茲初成,沫成華浮,煥如積雪,曄若春敷。”
《荈賦》是我國古代早期茶文化文學基礎(chǔ),它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,茶葉從種植及生長環(huán)境,到采摘時節(jié)及勞動場景,到烹茶選水及茶具選擇和飲茶效用等全部過程的文章。作品中,“酌之以匏,取式公劉”,其意是杜育從事茶湯藝術(shù),如先賢公劉那樣,飲茶用具是用葫蘆剖開做的飲具。引自《詩經(jīng)·大雅·公劉》章節(jié)的“酌之用匏”。
《荈賦》是第一次寫到“彌谷被崗”的植茶規(guī)模,第一次寫到秋茶的采掇,第一次寫到陶瓷的宜茶,第一次寫到“沫沉華浮”的茶湯特點。這四個第一,足以奠定《荈賦》在我國茶文化發(fā)展史上的重要地位。
施茶文化里的“舍得”傳承
如果說《荈賦》為許昌茶文化注入了精神內(nèi)核,那么明清時期的“施茶”傳統(tǒng),則讓這份茶文化從文人雅士走向市井民生,成為許昌百姓共有的品格。
明天啟二年(公元1622年),羅亮、王守性等人在許昌城西八里橋的三官廟旁“結(jié)社施茶”,為過往行人遞上一杯熱茶。
這份看似微小的善舉像一粒種子,在許昌大地生根發(fā)芽。從建安區(qū)周店、茶庵李,到鄢陵陳化店,東西連成一條“施茶線”,將“舍得”二字刻進了許昌人的骨子里。
在鄢陵陳化店,施茶文化催生出了獨特的“老紅湯”。明朝永樂年間,畫家陳畫遷居于此,用當?shù)厝莶璐?。因來往客商多為平民,喝不起名貴的好茶,便用外地紅茶的茶梗煮成紅茶湯,這便是“老紅湯”的由來。
在建安區(qū)五女店鎮(zhèn)茶庵李社區(qū),清初李氏兄弟遷居荒蕪的“謝湖坡”,見官道旁行人無處歇腳,便設庵施茶,最終繁衍成村落?!安桠掷睢边@個名字,不僅是對李氏兄弟的紀念,更讓許昌人好善樂施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代代相傳。
千年茶文化的精神延續(xù)
時光流轉(zhuǎn),許昌茶文化并未因時代變遷而褪色,反而在傳承中煥發(fā)了新的生機。市區(qū)建設路鐵東街洪德寶茶館,仍保留著舊時的茶桌,一些茶客天天在此打牌、下棋,成為一段跨越百年的茶文化記憶。
鄢陵“蠟梅花茶”將蠟梅與茶結(jié)合,采用窨制工藝,讓茶湯只留梅香不見梅影,回味悠長,延續(xù)著許昌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;當?shù)嘏嘤龅亩胖俨?,則是許昌人在傳統(tǒng)基礎(chǔ)上的創(chuàng)新,讓茶文化更加貼合現(xiàn)代健康需求。
“杜育的《荈賦》是現(xiàn)如今我國最早歌吟茶事的詩賦類作品??梢哉f,杜育是茶文化之祖、茶文學之祖。歷史上,許昌雖然不產(chǎn)茶,但杜育在我國茶文化推動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?!?月7日,襄城縣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原副主任竇永革說,杜育筆下飲茶人的“高潔”,許昌人施茶傳統(tǒng)的“舍得”精神,共同構(gòu)成了許昌茶文化的靈魂。
編輯:李 炎 朱 琳 校對:趙 欣
責編:肖 濤 終審:劉力華
附件:
許昌日報客戶端(Android版)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許昌日報客戶端(iPhone版)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許昌日報社 版權(quán)所有 未經(jīng)允許 請勿轉(zhuǎn)載
地址:許昌市龍興路報業(yè)大廈 郵編:461000 豫ICP備:05010577號 經(jīng)營許可證編號:豫B2-20180241 業(yè)務電話:0374-4399669 值班電話:0374-4399669 郵箱:cn.21xc@foxmail.com